太原晚报:大学生矿工张姬肯用心勤动脑——多项创新成果用于掘进一线

  一双慧眼,善于观察;一个大脑,勤于思考;一双巧手,敢于操作。34岁的张姬是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西曲矿掘进四队党支部书记。从下井当矿工,到走上技术岗位,再到荣获全省"五小"竞赛成果一等奖、省五一劳动奖章……张姬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无论做什么工作,只要肯用心、勤动脑,一定能有所成就。

大学毕业生 下井当矿工

   张姬毕业于太原理工大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2010年7月,他应聘到西曲矿工作。当时,矿上地面电气设备少,张姬觉得所学知识一时难以派上用场,便主动请缨,要求下矿井当矿工。家里知道这件事后,母亲第一个站出来反对。

   “父亲生前在村里小煤窑打工,在我读高一时因一次意外事故离世,这件事对母亲打击很大,所以她才会竭力反对。”事隔多年,想起父亲去世时家里天塌了一般的感觉,张姬仍然心有余悸。

   “黑洞洞的矿井,让我感到神秘。为了父亲,也为了其他矿工的安全,我早就想下矿井一探究竟,而且采掘一线机械设备最多,到井下才能发挥我的所学,所以,我不顾母亲的强烈反对,最终还是申请到了采掘一线。”

  第一次下井,张姬不小心被随意摆放在井壁旁的锚杆绊倒,双手都蹭破了皮,鲜血和着煤渣,扎得皮肉生疼。“当时,我就想,为啥不弄个简易箱子,把这些东西收拢起来,既便于存放,又确保安全。”升井后,张姬和队长交流后得到认可,便开始设计图纸,自己动手焊接,做好了“储物箱”再逐一投放到井下。从那以后,矿工们再没有被乱放的锚杆绊倒过,工友们也开始觉得,这个新来的大学生还有点能耐!更重要的是,经历过这件小事的张姬发现,搞个小发明,做点小改造,还挺有意思!

收集众人建议 寻找发明灵感

   张姬的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很多参数,其中有不少是老工人提出的想法和建议。一有空,张姬就拿上这个小本子,细心琢磨大家的提议,经常能收获不少灵感。

   4年前,张姬在井下工作时发现,掘进机在移动过程中,容易挤压地上的电缆,造成线路断裂和漏电,轻则使设备无法正常运转,重则会产生千伏以上高压电致人死亡。怎样才能确保电缆的安全呢?

    张姬找到有经验的老工人讨教,一遍遍在图纸上勾画设计。一根钢丝绳、三个钢板固定架,再加上销子和传动轮,大家司空见惯的这些井下工具和器材,经他的手一鼓捣,就成了掘进机电缆拖移装置雏形。把电缆挂到距离地面1.45米的空中,细微调整轨道间距,再把销子换成滑轮,把直径8毫米的钢丝绳换成12.5毫米的,经过几次改良,他的设计正式投入使用。

   工友们没想到,自那之后,井下电缆被挤压的现象没有了,停电故障少了,掘进机的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大家的工作环境也安全了许多。“大学生真了不起,能吃苦的大学生更了不得!”工友们都把张姬当成是队里的“宝贝”,一有什么想法,都愿意找他唠唠。2015年,张姬的这项创新成果在全省职工“五小”竞赛中获得了优秀成果一等奖,他本人也因此被授予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

多项创新设计 一线广泛应用

   从现场拿到第一手数据,经过反复研究、实践,最后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工作中。近几年,张姬的创新成果不断,并且一个接一个被应用于掘进一线,他的聪明才智和吃苦耐劳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他设计的“锚杆树脂箱”,便于归拢、搬运井下物资,解决了物资乱堆乱放问题;他设计的“掘进机后备套电缆卡子”,既美观又实用,还方便更换;他设计的“漏斗”,将顶板积水接入池中,让矿工在巷道中行走再无后顾之忧……此外,还有“新型机尾刮煤器”“可调堆煤保护架”等一系列装置,不仅生产加工、拆卸安装方便,还极大地提高了井下工作效率。2017年,市总工会以他的名字命名了“张姬创新工作室”。在他带领的这个团队中,有老中青三代工人,也有刚毕业的大学生,大家集思广益,碰撞火花,屡有斩获,获得了不少创新成果奖,他也被山西焦煤集团评为首届“最美一线员工”。

   采访中,集团工会负责人说,现代化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像张姬这样矢志不渝、不断创新的年轻工匠,他们目光敏锐、勤于学习,更勇于创新和接受挑战,是企业的未来和希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