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3个“90后”的“煤矿第一次” 走近西山煤电西铭矿“90后”大学生矿工

image.png

近年来,“90后”逐渐成为煤矿的新生力量。他们年轻,有活力。近日,笔者走进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铭矿,采访了3名“90后”大学生矿工,倾听了他们在矿区生活中的种种“第一次”。

第一次参与项目 从忐忑到自信

2018年11月,西山煤电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192名大学毕业生,研究生毕业的李夙就是其中的一位。

西铭矿对新分来的14名大学毕业生视若珍宝,专门针对他们制定了人才培养计划,主体专业的男生在综采、掘进等一线队组轮岗;非主体专业的女生在供应、财务、调度等岗位轮岗,之后再根据特长来确定最终岗位。

李夙的第一个轮岗的岗位是在供应科的账务组。在热心师傅的带领下,她熟悉了一项又一项的业务,掌握了一个又一个的流程,通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她完成了从学生到职工的过渡,感受到了唯有不断学习才能不断进步。

李夙在轮岗到财务科时,恰逢物料一卡通系统在西山煤电全集团推广,财务科科长带着她去屯兰矿学习。这是她正式参与的第一项任务,一卡通式的管理系统涉及充值、申请与审批、集中出票、库房领料、坑口供应站触屏领料和考核等一系列程序。

为了完成任务,李夙整理、汇总相关资料,对每一个流程都进行研究,对这个项目由最初的逐步了解到后来变成完全掌握,从最初的害怕完不成的忐忑变成自信。

半年多的矿区生活让李夙爱上了西铭矿,她愿意像宿舍楼外的那棵柳树一样扎根在这里,吐露芳华。

第一次下井 满是紧张与期待

与李夙同一批来到西铭矿的还有范乔石,他2018年7月从大同大学采矿工程专业毕业。 

范乔石告诉笔者:“我到煤矿上班,很多同学和朋友都不理解,为啥放弃到一线城市的发展机会去挖煤,我父母最初也无法接受。”范乔石初到西铭矿,第一印象是偏远,虽然早有心理准备,但心中依然产生了很大落差。

今年正月初八是范乔石来到西铭矿后最难忘的一天.那天,下午两点半综采二队检修班开完班前会,他就要开始人生中第一次下井了,心中满是紧张与期待。班前会一结束,他随同事孙立功一起,准备换衣服下井,这时恰好有人升井,范乔石回忆说:“升井的人除了眼睛和牙齿外,全部是黑的,想到自己出来也是这样,既想笑,又难受,从此以后我将在这里奋斗,在这里成长。”经过几分钟的准备,穿上工作衣、大胶鞋,戴上安全帽,拎着矿灯,他感觉就是不干活光走路也不轻松呀。

范乔石来到井口,过了安检后,在井口排好队等待下井,眼前出现的灯光打在轨道和矿车上,耳朵里奏起了各种“交响乐”。他和工友们一起坐上开往西六盘区的小火车,刚坐上就有点怕了,看着井口,眼前一片漆黑,身体不禁哆嗦起来。小火车开了大约15分钟,便换坐猴车,顺着巷道徐徐往下。井壁上又湿又滑,井下水沿着排水渠汩汩而下。20分钟后,终于到达49405工作面停车位置,自此下车,步行前往工作面。

井下的光线越来越暗,范乔石唯一能看清楚的就是自己头顶矿灯所照之处。越往里走,心情就越沉重,但还是打起精神注意脚下,因为走在潮湿的地面上,时不时得提防摔倒。当看到一排排列整齐的液压支架时,他顿时松了一口气,突然间有了安全感。

范乔石跟着孙师傅一路前行,看到工人们都在繁忙地干活,喷浆、打锚杆、清浮煤、检修机器。几个工人从他身边匆匆走过,他们依靠头灯投射出来的灯光行走,看着他们脸上被汗水划出一道道痕迹,范乔石感到采矿是一项极为辛苦的工作。

距离升井还有不到半个小时时,但范乔石已疲惫不堪了,风吹得眼睛发疼,就想睡觉。在他身旁的孙师傅说:“不能打瞌睡,在工作面要注意滚帮、漏顶,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升井了。”

凌晨一点钟,范乔石才从井下上到地面,随着一道道灯光出现在视野里,他突然感到特别亲切,就像见到了久别的亲人一样。第二天继续下井,他已经下定决心,既然来了就要干出一番样子,今天所有受的苦,都将是宝贵的财富。

经过了数月的磨练,范乔石已经习惯了一线工人的节奏,在艰苦的一线岗位中,他找到了自己的方向——用自己所学建设煤矿。

第一次被重用 小有成就感

在煤矿,许多井下岗位工人想去地面工作。但是在西铭矿,有位叫韩天问的“90后”,却选择离开机关科室,去了最累的井下一线。

1994年出生的韩天问,2011年参加高考,当时正是煤炭行业“黄金十年”,流传着“干了煤矿,吃喝不愁”的说法。作为西山煤电子弟,为了就业前景,他选择了煤矿主体专业。

2015年,大学毕业后,韩天问来到西铭矿生产技术科。在生产技术科,他向老师傅学习采掘工作面的设计。他第一次独立编制49407工作面设计书时,实地勘察了多次,全面考虑了很多因素,从开始到审批完成历时3个月之久。看着自己的设计得到了批准,一种成就感油然而生。

“到一线去”这个想法在韩天问的脑海里越来越强烈。在2018年5月,他去了综采一队,成了一名普通的采煤工。从最基础的工作开始,搬物料、扛圆木、抬单体……

到了综采一队,第一天下井的时候,班长为了照顾韩天问,让他把一根木板扛到工作面,木板长约4米,重30斤,路程也就100米。原本是个轻松的活,可是他掌握不好平衡,走得很艰难,满头大汗,气喘吁吁。

不过数月下来,这些苦活累活都不是问题了,甚至开个采煤机、拉个架对韩天问来说都是小菜一碟了,他已经可以胜任综采队的各个岗位了。在韩天问看来,一线的经验比较重要,经验攒足之后,理论才能更有用武之地。

4个月之后,恰逢综采一队准备组技术员空缺,矿领导想起了学的既是主体专业,又在生产科干过,现在还在一线工作的韩天问。就这样,他成了技术员。当上技术员之后,他在井下干活更拼命了。他告诉笔者:“在井下,不懂技术就服不了众,你得比别人能吃苦,还得比别人会干。”成了技术员以后,他压力大了,责任重了,一次施工,需要过老空巷道遗留的煤柱区,上面是采空区,如果措施不科学、维护不到位,容易发生漏顶事故。他提前编写规程措施。针对不同区域,采取不同措施,目前他们穿过了4个大小不同的煤柱区,都没有影响生产。一次集团公司组织评比,他设计的规程获得了三等奖,是所在矿四个采煤队中唯一获奖的。

以往在生产科,韩天问的月工资是2000元左右,经济压力大。西铭矿的工资分配政策是向一线倾斜的,韩天问任综采一队准备组技术员之后,钱包也鼓了起来,有个月他们完成了矿上的奋斗目标,他到手的工资1.3万多元,光零头就比以前多。他觉得所有的苦没有白受,工作更有动力了。

以前去看望父母的时候,韩天问的车是空的,回来是满的。现在正好相反,他已经不再是啃老族、月光族了,这种变化给他带来不小的成就感。

西山煤电需要的是操作、管理、技术三方面的人才,韩天问告诉笔者:“我想当个全才,想成为生产技术方面的专家,现在在生产一线的年轻人才比较少,机会也比较多。”也是这个目标、这个梦想支持他在这个行业长久地干下去。

韩天问大学同班45人学采矿,到现在就剩5个人从事这个专业了。有人告诉他,煤炭行业是夕阳产业,但他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煤炭行业就是他的事业,而且这个行业更需要年轻人去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