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山西】直击井下400米的复工复产

  随着各地企业复工复产,能源需求量明显增加。正值疫情防控关键期,面对安全生产、疫情防控、能源保障等多重任务,煤矿企业如何兼顾?新华社记者来到位于山西省古交市的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实地探访,深入井下400米,直击智能化工作面带来的采煤之变。

  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集团公司马兰矿地处吕梁山东翼、汾河之滨,位于中国最大主焦煤生产基地——山西省古交市,矿井核定产能360万吨/年。为方便井下拍摄,煤矿特地为记者协调了一台防爆相机。

  马兰矿是山西焦煤最早复工的企业之一。

  腊月二十七,马兰矿就制定了应急预案;大年初二,集中采购了11300多个口罩,储备了可使用1个月的消毒液;大年初三,井下一线就已先行复产。面对疫情导致的岗位缺员,马兰矿号召党员干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全面参与到疫情防控工作中。

  马兰矿禁止外人进入,对进入矿区的本单位职工测量体温并登记。

  工作人员对矿工测量体温,并要求全程佩戴口罩。

  在煤矿门口、澡堂门口和矿井口,经过3次体温测量,并进行安全宣誓后,记者跟随矿工乘坐罐笼,以每秒6米的速度,只用了半分多钟,就来到了200多米深的巷道中。记者注意到,安全宣誓里增加了“戴好口罩”的内容。

  记者与矿工们一起乘坐人车,前往工作面。

  记者乘坐人车,经过30多分钟行驶,换乘猴车,下到井下400米左右。同行矿工说,这里的人车依靠蓄电池驱动,在井下就可以充电。

  记者乘坐猴车继续前往工作面。

  再次换乘人车后,经过约30分钟行驶,记者到达南五下组煤采区。

  记者到达南五下组煤采区。

  记者步行前往工作面。

  记者到达采煤工作面时,综采二队正在井下检修。不同于传统的采煤工作面,智能化工作面里的采煤设备上,安装有不少高清摄像头和传感器。

  这里储藏的煤炭是世界上稀缺的优质焦煤,是生产优质钢材不可或缺的材料,也被称为“工业味精”。

  矿工苗有权在井下工作了20多年,他说从最初的炮采到现在实现了无人操作,井下的设备越来越好,对工人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综采二队队长卢闫满说,受疫情影响,85名矿工中,具备上岗条件的只有46人。在去年底建成智能化工作面之前,由于人员紧缺,这些人员根本无法生产。现在七八个人就可以干过去十几个人的活,而且劳动强度大大降低。

  卢闫满说,工作面有76个摄像头、9个云摄像头,每个支架上都有红外线传感器,井下还实现了4G通话,大大延伸了矿工的视觉、听觉。

  复工以来,为保证供应,综采二队实行十二小时工作制,每天产煤6000吨以上,与平时产量大体相当。为防控疫情,煤矿临时规定:矿工不戴口罩,视同三违处理。

距离工作面一公里,矿工在集中控制中心操作,就能控制采煤机的运行,采煤更加安全和智能化。

  在干净明亮的井下控制台,记者(左)与同行的矿工合影。

  在井下停留一个多小时后,记者重新乘坐人车、猴车、罐笼,顺利升井。从下井到升井足足用了3个多小时。矿工仍在岗位坚守。下午2点,检修结束,采煤机在轰鸣声中再次运行。

  挖出的煤炭通过皮带送到地面。

  地面系统同样能远程操作井下采煤机。

  升井后矿工不去食堂,煤矿对工人进行分餐管理,矿工独自就餐,减少人员聚集。

  山西省能源局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山西省共复工复产煤矿319处,产能6.86亿吨/年,上一日产量161.5万吨。预计5日内,山西再复产煤矿125座,增加产能1.5亿吨/年,全力以赴保障全国能源供应。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