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26日,央视播出三集电视纪录片《黑钻—焦煤的中国故事》;其后,山西卫视重播,多个微信公众号转发。作为该片取景地之一的山西焦煤西山煤电的煤矿职工,看完之后颇多感慨。
自豪感油然而生
——西曲矿党委书记、矿长郝志强观后感
《黑钻》讲出了焦煤的前世、今生和未来,以及煤炭行业所面临的困境,让观众了解到煤炭从业者的艰辛。采访时,我从记者的提问和反馈中,感受到煤炭行业的伟大,自豪感油然而生。
这部片子也让我发现了一些从未注意到的问题。面对西曲矿资源匮乏、开采难度增大等难题,下一步我们将带领干部职工从“走出去”和“引进来”两方面想办法摆脱困境。
脚步不会停歇
——西曲矿选煤厂党总支部书记、厂长王务峰
看了纪录片后,不但对焦煤的前世今生以及未来发展有了全面了解,还对焦煤的重要作用有了清醒的认识。
自1995年参加工作至今,我经历了西曲矿焦精煤产量从160万吨,到颠峰时期的221万吨,再回到120万吨的采掘史;经历了西曲矿选煤厂为了保护和利用好这一稀缺资源,最大限度提高精煤洗选回收率,组织了5次工艺装备技术改造,实现效益最大化的发展历程。现今,虽然面临矿井煤质变差、资源萎缩的险境,但我们以精益化、数字化、智能化为牵引,提高洗选效率的脚步不会停歇。
煤矿日新月异
——西曲矿退休工人杨玉发观后感
接受采访时,我与记者说话就像与邻居唠家常一样。佩服导演和其他工作人员,他们用老镜头和平实的话语,再现了那段峥嵘岁月。我讲述了自己19岁在东北参军,辗转陕西韩城,20岁来到古交建设西曲矿的经历。凭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儿,我一干就是三十多年。
记得当年让我们脱掉军装换工装,我们也有过犹豫,但是为了响应国家号召,支援能源建设,我们毅然决然地留下。而今煤矿的变化多大啊,无人值守的井下变电所,视频监控的工作面,还有智能巡检机器人……现在煤矿日新月异,孩子们赶上好时候了。
日子越来越好
——西曲矿退休职工李海观后感
西曲矿的发展就是那个激情火热年代的缩影。我82年参军,83年兵转工,一年间,人生发生重要转折。伴随着矿井的发展越来越好,我成了老家人眼中的幸运的人。
我的工资从当兵时每月7元的日用补助,到后来的几百元,月收入达到村里一家人全年的收入;再到2000年的上千元,一年能买两个大件电器;再到退休前到手的4000多,退休后的5000多,今年退休工资已经涨到6000,日子越来越好。三个儿女,两个在煤矿工作。现在我很感恩,我关注煤矿,希望企业越来越好,希望孩子们的日子越来越好。
现在高学历人才一抓一大把
——西曲矿职工梁肇林观后感
我干了一辈子煤矿工作,现在接近退休,对于西曲矿非常不舍。我与记者聊到自己1990年参加工作任高档队技术员至今的经历。
那时候的管理人员大部分是初高中毕业,队长、书记有的甚至是半文盲,工人里也人目不识丁,这样的队伍优点是踏实肯干,任劳任怨,但是在设备操作方面就不行了。如今再看,大学生、研究生这些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员一抓一把,中高级工基本全覆盖,再加上现代化的采掘设备和管理模式,生产能力的提升真是天翻地覆。
他们抓拍了矿工的坚毅眼神
——西山煤电党委宣传部杨建刚观后感
央视团队拍摄时,其光线把握、机位移动、构图取舍、抓拍瞬间都很讲究,看到成片时我很震撼,也很佩服。
2022年11月5—6日,摄影老师杜阳带领两人一到西曲矿,立刻投入工作。井下环境复杂,空间较小,光线昏暗,给拍摄带来不小的挑战。为了达到写实思想和写意手法的完美结合,摄制组一行通过灵活变换机位、捕捉瞬间光影来弥补拍摄条件的限制,用镜头定格了矿工师傅拉架、推溜、割煤、运输等工作场景,抓拍了师傅们操作机械时一丝不苟的坚毅眼神与班中用餐时的煤颜皓齿。升井后,摄影组一行人发现素材有所短缺,再次下井补拍。随后又连夜返回太原整理素材,并敲定次日拍摄计划。
2023年2月9日至12日,由编导雍贺雄、摄影指导潘大为等组成的四人团队再度前来,重点拍摄西曲选煤厂、矾石沟、古交煤运专线等外景,并制作了众多的人物访谈。他们的拍摄紧锣密鼓,播出后出色的效果有目共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