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更换南翼皮带时,我们运用机械化和自动化技术,自制起吊梁和双速绞车等工具,让整个皮带在更换过程更加快速、准确和高效,人工由原来30人缩减至5人,换带量相当于原来的2.5倍,换带效率提升了15倍,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运输区副区长耿杰龙在谈及井下技术攻坚时,总是充满自豪。
另类的选择
2013年,毕业于北京邮电大学的耿杰龙放弃了在北京月薪两万多的工作,毅然选择踏寻父母的足迹回到父母工作和自己从小生活的矿山,当时,在同学们眼中,这个选择无疑是“另类”的。但11年后的今天,耿杰龙用他出色的业绩,诠释了新时代“煤亮子”的风采。
初入矿山,耿杰龙便展现出与众不同的坚毅与决心。面对井下繁重的工作,他从不言苦,从不言累。即使面对体力和经验的双重挑战,他也从未退缩。
体力不行?练!生为家中独生子的耿杰龙从小肩不挑、手不提,最初下井,别说干活了,光穿戴那一身行头——安全帽、矿灯、自救器、雨靴就够重了,再加上每天的工作量,一天下来,躺床上就不想动了。但看到那些老矿工都能坚持,骨子里的“拧”劲上来了,“别人能干的我也能干!”保证睡眠、吃饱喝足、加强锻炼……一段时间后,耿杰龙适应了井下的劳动强度,他用坚持回应了质疑。
经验不足?学!他深知,煤矿工作不仅需要体力,更需要技术。因此,他购买专业书籍,利用业余时间钻研技术,同时深入研究井下大巷皮带运输的工作原理,再通过学习借鉴,用更好的思路和方法去解决井下运输作业中出现的各类挡手问题,不断提高运输效率。每次下井时,耿杰龙都会带个“问题本”,本子上记录着密密麻麻的问题,升井后再与所学理论知识和现场实际操作联系起来反复琢磨、研究,直到找到解决方案。久而久之掌握了每一个环节,了解了每一点变化,很快提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皮带集控双回路不间断电源装置解决了不同皮带控制系统相互影响的问题,IGBT模块温度检测超温报警装置解决了初代变频器核心模块监测监控的问题……保障了矿井的安全运输。耿杰龙也从一开始的跟着师傅干,到如今的带着徒弟干,他用实干和坚守印证选择。
完美的蜕变
经过多年的努力,耿杰龙凭借对煤矿事业的热爱和不懈的努力,从一名职场“萌新”迅速成长为熟悉岗位安全生产工艺流程、业务技术精湛、工作能力突出的一队之长。
作为队长的耿杰龙,深知自己的责任重大,不仅要保证团队的安全生产,还要传授自己的技能和经验给职工们。他常常对职工们说:“安全是我们工作的第一要务,没有安全,一切都是空谈。”他以身作则,严格遵守安全规程,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影响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耿杰龙的带领下,队组的很多职工都和他加入到了创新工作室。他们通过立项攻关、参加培训等方式,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水平。
官地矿地面上仓皮带高度高,落差大,每当更换皮带时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使用传统的更换工艺,一般需要3天,一天领带,抖带,第二天换带、拽带,第三天将换下旧带进行装车。针对这一问题,耿杰龙与技术创新工作室的队友们一起想办法,利用淘汰的绞车和开关进行改造,自制了全自动更换皮带系统,实现了新带自动送入,旧带自动成卷,只需一天就能完成上仓皮带的更换作业,不仅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约了工时和材料费用,还保证了安全。
智能化矿井的建设者
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智能化已经成为煤矿发展的重要趋势。耿杰龙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积极投身到智能化矿井的建设中。他组织人员在井下安装投用了带式输送机矿用感温探测报警灭火控制装置,实现了对设备温度、周边环境的实时监测、报警和灭火。在地面建起了蓄电池电机车充电桩,并研发了先进的红外温度监测断电装置,能够实时监测充电中蓄电池的温度,一旦温度超过安全阈值,系统将自动断电并发出警报,确保工作人员能够及时响应。
参加工作至今,耿杰龙参与的创新项目已达39项之多,并有2项获得发明专利。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大学生并非“光说不练”,而是能够在实践中不断成长和进步的。如今,他已经成为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运输区的副区长,为矿山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