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下巷道里的安全标语更新了,还新增了党员责任区标识牌。”官地矿职工喜国增最近发现,作业现场多了些醒目的红色元素。
在井下,安全标语更新或许只是小细节,但当党员责任区的标识牌与采煤机的轰鸣声同频出现时,却揭示了一个大逻辑:党建统领的“实”,首先体现在对生产场景的主权宣示——党组织必须占领安全生产的主阵地。“党员责任区标识牌”传递的不仅是视觉上的“红色元素”,更是党组织向生产一线“神经末梢”的渗透,这种“看得见的党建”,正是破除党建、生产两张皮的关键一步。
思想铸魂筑牢“实”的根基
公司党委以思想铸魂为抓手,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联组共学让领导班子思想碰撞,列席旁听扩大学习覆盖面,成果分享倒逼学用转化,用通俗易懂的大白话在井口车间宣讲安全理念,将“事故可防可控”的道理讲到职工心坎里。
通过创新学习机制和基层宣讲方式,将党的理论与安全生产实践紧密结合。这种接地气的思想教育不仅让理论入脑入心,更让职工在作业中形成主动安全意识和责任自觉,避免了理论学习走过场的痼疾,真正将思想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
组织建设搭建“实”的架构
在第八届“扛旗攻坚、发挥作用”基层党支部书记技术技能“双比武”的现场,支部书记们以情景再现、情景党课等形式,深情讲述“我和支部的故事”。技术技能“双比武”活动,通过“理论+实操”的全方位比拼,让基层党支部书记既当“政策通”又做“实干家”。
组织建设绝不能停留在“台账达标”“会议留痕”层面,“双比武”直指要害:支部书记若仅会念文件,在实操环节便无法通过“应急处理”的模拟考核。这种能力倒逼机制,正是对形式主义的彻底纠偏。
党建融合彰显“实”的效能
党建与中心工作深度融合,是西山煤电的优良传统,每个矿井、每个车间、每个班组,都是党建工作的前沿阵地。在重点工程、技术攻关中,各级党组织成立党员突击队,将组织生活真正融入生产一线。
面对当前的严峻市场形势,党员技术骨干带头抓安全生产和提质增效,原煤产量、利润数据的背后是党建与经营深度融合的乘法效应。这种“把支部建在连上”的模式,让党建成为看得见的生产力。尤其是通过党建强化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将政治优势转化为风险防控能力,这不仅是对“生命至上”理念的践行,更揭示了党建统领在本质安全型矿井建设中的独特价值。
人才队伍锻造“实”的方阵
清晨六点的井口广场,矿灯闪烁,西曲矿新入职职工张梓豪在党旗下整理着装。这是他参加“1+4+N”人才培养计划后首次下井。“入职培训让我系统掌握了安全规程,岗位实践有导师手把手教,岗位竞赛还拿了奖。”
公司党委的人才战略,跳出了传统的窠臼,通过岗位竞赛、导师带徒等方式,让青年人才在实践中淬炼技能、在竞争中激发潜能,实现了人才供给链与公司发展需求链的同频共振。这种“既栽树又育苗”的生态化培养模式,为传统能源行业破解人才断层、重塑职业吸引力提供了破题思路。
惠民实事传递“实”的温度
“新配的饭盒提升了用餐体验,班中餐吃上了六味斋的包子。”西曲矿职工张明的获得感,源于西山煤电职工生活品质提升工程。
2024年,公司升级“两堂一舍”21处,新建住房交付1417户,慰问困难职工、残疾职工、工伤病员等2.2万人次,发放各类慰问金、救助金900余万元......公司党建温度可感可触,用民生“小切口”诠释着党建“大情怀”。这种将职工获得感作为衡量党建成效标尺的做法,体现着国有企业“发展依靠职工、成果惠及职工”的本质属性。特别是在高强度、高风险的煤炭行业,通过“大健康”管理关注职工身心健康,充分展现了人文关怀与安全生产的辩证统一,为可持续发展注入了人性化基因。
由此可见,“实”字为先的党建智慧,绝非简单的指标叠加,而是通过系统性思维将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这种“党建做实了就是生产力”的生动样本,深刻阐明唯有将党建深度融入治理链条、发展脉络和人心工程,才能激活高质量发展的红色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