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采煤沉陷区治理现场,推土机正将新土覆盖在修复后的土地上,不远处刚栽种的树苗在春风中舒展枝叶。这样的场景,正是企业环保工作的生动写照。面对“双碳”目标与高质量发展的双重命题,职代会工作会报告中提出的“减污扩绿、清洁利用”八字方针,将环保压力转化为转型动力,为黑色煤矿探索出一条绿色突围的现实路径。
固废治理背后的资源账本
矸石山治理曾是困扰矿区的"老大难",如今却成为释放发展空间的突破口。2024年,通过解决自然保护地重叠问题,企业已释放10.5亿吨煤炭资源。今年西铭、斜沟等5个无库容单位推进矸石生态回填场选址,杜儿坪、屯兰试点智能监测系统,这些举措表面是环境治理,实则为后续资源开发扫清障碍。从9项矸石山治理工程到100%固废规范处置率,环保投入正在转化为发展机遇——每治理一座矸石山,就为企业腾挪出一片新天地。
废气利用中的经济文章
低浓度瓦斯发电,这个曾被视作技术瓶颈的难题,去年综合利用率突破50%。今年西铭、东曲等5座电站将增机扩容,三交、屯兰新项目落地,标志着瓦斯利用从“安全管控”转向“效益创造”。而德顺矿皮带走廊集尘改造、镇城底挥发性有机物防治工程,更将环保治理与生产效率提升紧密结合。当公路煤炭清洁运输占比突破60%,当1.4亿元碳交易收益装入腰包,这些数据揭示了一个硬道理:环保投入不是成本窟窿,而是效益增长点。
零碳矿山的系统变革
马兰矿的“零碳矿山”建设,绝非简单的技术叠加。采煤沉陷区治理、碳监测平台等4项工程,构建起从资源开采到生态修复的闭环体系。东曲、德顺污水厂扩容改造,马兰、晋邦德危废智能终端安装,这些看似分散的项目,实则是绿色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当绿色矿山创建率向100%冲刺,当土地复垦费使用效率持续提升,展现的是企业将环保标准植入生产全流程的战略定力。这种系统化变革,正在重塑煤矿的生存逻辑——绿色不是点缀,而是核心竞争力。
从矸石回填场的尘土飞扬,到碳监测平台的数字跃动,西山煤电的环保实践印证着一个发展逻辑: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潮中,谁率先把环保痛点转化为转型支点,谁就能赢得发展主动权。工作报告中“狠抓落实”的要求,既是攻坚令,也是方法论。当每个矿厂把矸石治理、瓦斯利用、节能减排转化为具体行动,当每位职工从“环保参与者”变为“效益创造者”,企业打造国际炼焦煤领军者的蓝图,就将在点滴实践中照进现实。绿色发展这条路,方向已明,路径已清,唯有用实干作答,以成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