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出正月,年味仍存。
夜幕下的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井口停车场喜庆又温馨,“官地平峒”四个大字下,一对印着“欢度佳节”的大红灯笼,为夜班升井的矿工投下温暖的光晕。
一辆人车从井口缓缓驶出停稳,伴随着矿工们拉开车门带来此起彼伏的咣啷声,静谧的停车场热闹起来。劳作一天的采煤管理部综采三队副队长罗晓龙拉开车门,钻了出来,和工友们通过销卡点后大步朝职工浴室走去。
走进职工浴室,在一排智能衣柜前,罗晓龙熟练地输入密码。当门打开时,一股热气扑面而来。罗晓龙换下湿透的工服,下到热气腾腾的水池里,洗去满面煤尘和一身疲惫后,就可以美美回家睡一觉了。而罗晓龙换下的工服在衣柜里经过杀菌、除湿、除味、烘干后,次日再陪着他深入井下。
能用上智能衣柜,还得从一年多前说起。
破题之举:科技赋能筑牢安全防线
有时候,进步和改善建立在一些代价和教训之上。
时针回拨至2023年11月16日,山西吕梁永聚煤业联建楼二层浴室突发火灾,造成26人遇难、38人受伤,过火面积约900平方米,直接经济损失4990.26万元。山西省人民政府2024年4月公布的事故调查报告显示,火灾直接原因为永聚煤业联建楼二层浴室吊篮上方电机主供电线绝缘层与金属线卡接触部分破损短路,引燃下方吊篮内的可燃物所致。
这场震动全国的悲剧,成为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使用智能衣柜的转折点。
在永聚煤业火灾发生5天后,山西焦煤就与海尔衣联网达成战略合作,以官地矿为试点,由海尔衣联网旗下青岛云裳羽衣物联科技有限公司针对矿区的特殊需求定制矿区工服管理方案,在矿区建设智能衣柜及管理系统,彻底解决传统澡堂吊篮的安全隐患问题。当天,官地矿更衣设施及智能洗护改造项目部成立。
项目改造涉及建筑面积3600平方米,包括1层至7层更衣室、洗衣房及服务室等配套用房。“原有的吊篮和装饰工程要拆除,还要进行配套装饰装修,电气、供热、智能衣柜安装,及室外消防楼梯、消防水池施工等一系列工程,拆改工作量大。”海尔衣联网创始人孙传滨说。
“我那两天基本没怎么睡,其中一天光楼上楼下跑,微信运动步数都过万了。”海尔衣联网工作人员李慧回忆起当时昼夜奋战时的情景,仍激情澎湃。
“在官地矿食堂吃饭,刷卡时只需在打饭窗口说一声是海尔的,就能免费吃饭。”海尔衣联网工作人员杨群说。
“智能衣柜我们原本是给山东另一家客户的。为了官地矿的项目,我们被连夜紧急调到这边来。”孙传滨告诉笔者。
“之前我真没想到,最大的问题出在衣服烘干上。”孙传滨坦言,“当时山西焦煤集团提出,衣柜要有烘干功能,让职工不再穿湿衣服下井。听到这个要求的时候,我很诧异。没想到矿工的愿望就是穿一身干衣服下井,他们太不容易了。”
为了实现烘干功能,刚开始时,项目团队用的是碳纤维板加热,用热风吹,但在测试中屡屡受挫。“测试效果不理想,衣服外面干了,里面还是潮湿的。”为攻克这一难题,孙传滨把公司首席专家请来出谋划策。
转折发生在一天凌晨,看着空调出风口凝结的水滴,孙传滨突然拍案大喊:“为何不把空气能交换原理引入衣柜?”随后,他带领团队开启了技术破冰之旅。“智能衣柜实际上是上下两个箱子,干净衣服放在上面的箱子里,脏工服放在下面的箱子里,但是它们之间是通风的。我们灵机一动,把空调接到衣柜上,通过干燥的热空气和柜子里的湿空气进行对流,不停降低里面空气的湿度。夏天用除湿功能进行烘干,冬天用空气能加热方式进行烘干。”
孙传滨自信地说:“我们和山西焦煤就这个项目申报了国家科技进步奖,这是我们两家共同开发的成果,榜上有名的可能性不小。”
一个多月的时间,研发团队经历了7次技术革新,“智能洗衣中心+井下员工智能衣柜”建成并且投入试运行。
对于智能衣柜这样的新事物,安全毋庸置疑要放在首位。2023 年 12 月 29 日,山西省委副书记、省长赴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杜儿坪矿调研检查元旦春节期间能源保供、安全生产等工作,看望慰问一线职工,向他们送上节日祝福。“当时省长就问我,假如矿工衣服里有打火机,打火机在衣柜里炸了起火怎么办?他给我们提出的要求是,要防火、防爆。我们之后对产品进行了升级。”因山西焦煤集团汇报的安全工作中包含智能洗衣中心和井下员工智能衣柜项目的推进情况,孙传滨也去了现场。
他告诉笔者:“智能衣柜柜体采用金属材质,防火阻燃,规避了塑料衣柜易燃且燃烧后产生浓烟的问题。同时通过12伏弱电、空气开关漏电保护,有效提升了安全性。”
据介绍,智能衣柜搭载智能管理平台,能实现实时检测、智能管理,能远程控制每个柜体的通、断电情况,更为便捷、更加安全。
洗衣之便:智能洗衣改变矿工生活
清晨,官地矿新福利楼一层传来轻微的响声。明亮的灯光下,一排银色的智能投放口泛着金属光泽,几名矿工正有序地将工服和雨靴投入对应的窗口。这里是官地矿智能洗衣中心,科技与人性化服务正悄然改变着矿工们的生活。
罗晓龙将沾满煤灰的工服塞进投放口。“滴——”随着一声清脆的提示音,屏幕上立即跳出他的工号、姓名和衣物类型。随着他按下确认投衣键,脏工服便自动进入智能洗衣中心。“以前洗衣得手写登记,排半天队,现在扫一下芯片就行!”他转头对身旁的同事笑道。
“可不是?连雨靴都有专属窗口,再也不怕和衣服混一起了!”同事应和着,指了指旁边的投靴口。与两人一墙之隔的室内,一辆名为XBOT的AGV自动导向车托着一个蓝色的大衣篓,正沿着磁条轨道无声滑行,载满衣物的蓝色衣篓被精准运往洗涤区。
“这台机器人是我们的新成员,地面上黑色的线条就是它的运行轨道,沿途一共有10个停靠站点。有时早晨一来,衣篓里已放满了衣服。通过我们遥控,它就会到达指定地点。有了它,可是给我们女工省了不少体力。”智能洗衣中心女工汪湘晋说。
智能洗衣中心内,4 台洗衣机和 4 台烘干机有的已经开始工作,有的在待命。洗衣机所洗衣物分为工服、毛巾浴巾、休闲服、羽绒服等 6 类,不同的衣物对应不同的洗涤时长。“洗衣机可以手动操作,也有自动功能。”汪湘晋告诉笔者,“不光不同衣物分开洗,同样是外套,我们也分开洗。安监员的工服是橙色的,得和深蓝色的工装分开洗,不然混在一起,就洗不出来了。”洗衣流程自动化极大地提升了工作效率,不同衣物材质预设不同的洗涤方案,有效减少衣物的磨损,同时实现了成本的精准管控。
洗衣中心内还有一台洗靴机,一次可洗8双雨靴,而且内外都可以清洗。雨靴洗干净之后,进入旁边的烘干机进行烘干。
除了洗衣任务,智能洗衣中心还有交旧领新业务。矿工们到了一定时间会来这里领取新工服,同时交回破旧工服。掘进六队的杨帆为避开交旧领新的人流高峰,早出门了 10 分钟,到这里时正好看到洗衣机滚筒在旋转,就和女工们聊了起来:“我们的工服那么脏,这水看起来也不黑么?”
“水黑了怎么能行。不管多少遍,肯定得给你们把衣服洗干净。”正在为杨帆领取新衣的女工打趣道。
这时,综采三队的任亚杰也前来领取新工服。他告诉笔者:“现在可是太方便了,我的工服洗得可勤啦,10天洗一回。姐姐们的工作可认真了。”
洗衣机滚筒停止转动后,发出洗衣结束的提示声,汪湘晋将衣服转移到洗衣机旁边的烘干机内,进行 40 分钟的烘干。
衣服烘干后,随着汪湘晋指尖在面板上的几下点击,烘干机开了条缝,一股热气冒了出来。待热气散尽,汪湘晋又在面板上点了几下,烘干机上下舱门打开之后,里面的滚筒向外倾斜。“改造后的烘干机增加了新功能,我们不用像以前那样把身子探进去拿衣服,既省事又安全。”汪湘晋说。
“这次洗衣中心改造速度挺快的,不到一个月就建好并投入试运行了。”官地矿后勤服务中心服务队组长李玉瑞介绍。
烘干的衣物经过定型后,就会上架,等待工人们自助领取。在上架之前,女工们会对衣物再进行筛选,发现有破损,进行缝补。“有时候工人们会告诉我们,口袋里破了个洞,让我们帮他补好。其实不用他们说,平时我们看到了都会立即补好。”李玉瑞边熟练地操作缝纫机,边感慨,“机器能洗,但是发现这破口,还得靠咱这双眼。”
李玉瑞拿起补好的衣服,指着补丁说:“你看,咱们工人也挺可怜的,现在还穿着有补丁的衣服。一件新衣服,有的人穿一个月就得补了。”
整个洗衣中心可以上挂600多件衣物。“挂得再多,就太沉了,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转动。”在上挂区的墙边,有3个大柜子,是改造之前留下来的,一个柜子有8个格子,用来存放矿工的衣物。“没办法,来我们这里洗衣的矿工有2000多人。场地受限,有些队组的衣服,我们会存放在柜子里。”汪湘晋说。
在洗衣烘干的间隙,女工们忙着擦地。“这里改造后,参观学习、考察调研的人来得多,有时候一天好几批。我们擦地的次数都比以前多了。”汪湘晋笑着说道。
“洗衣中心从改造到使用这一年多,我们可接待了不少人。”官地矿后勤服务中心服务队智能洗衣中心负责人秦小兵笑着说,“工作场所干净了,大家干活时心情自然就好起来了。”
每件工服的衣领里都缝制着一枚防水芯片,记录矿工的身份信息和清洗状态,全程精准识别。工人们只要刷一下卡,就可以自动领取工服。“这个芯片采用的是热烫印工艺,能承受200多次水洗。芯片是我们整个智能化系统的基础。”汪湘晋拿起手中的衣物给笔者讲述着。
次日,罗晓龙再次踏入洗衣中心。他在取衣口刷了下卡,屏幕上立刻显示:“罗晓龙的衣服列表……当前取衣,预计用时 18 秒,正在努力取衣中,衣服马上取出来。”片刻的链条转动声过后,取衣口的半透明舱门打开,他的衣物被送了出来。
“连雨靴都烘得干爽,这回下井脚也舒服了!”和他一起取衣的同事拎着靴子,竖起了大拇指。
汪湘晋指了指投衣口:“不管多晚,这里都能投放衣物。咱们这系统,可是比人能熬夜。”24小时智能服务,让职工感受到了更加快捷便利的洗衣体验。
衣柜之变:好东西大家肯定愿意接受
“之前没下过井,我想跟矿工去井下走一趟。”为了更好地体验矿工的真实工作环境,孙传滨申请下井,同时也想看看,智能洗衣中心和智能衣柜还有没有可以改善的地方。一起下井的还有官地矿采煤管理部综采二队队长翟补栓。
翟补栓从1996年参加工作,就一直在官地矿采煤队,2008年任队长。下了近30年井的他,在路上说起更衣柜的变化:“我刚上班那会儿,用的是木头箱子,里面铺上报纸,透气性好,衣服干得快。但是保险性差,那时候挣钱不容易,有工友的柜子被撬过锁。”
澡堂里湿气重,木质衣柜受潮后易发霉、变形,导致柜门开合艰难,更重要的是木质衣柜是可燃物,不安全。在木质衣柜之后,官地矿换了铁皮柜,安全更有保障了。“铁皮柜是双开门的,左面放干净的衣服,右面放下井的衣服。”翟补栓说,铁皮柜漆面剥落后极易生锈,且内部空间狭小,无法妥善安放矿工厚重的工装和工具,常导致柜门不易闭合、物品散落一地。而且传统的更衣柜很少考虑通风设计,在空气不流通的环境中容易导致衣物发霉,细菌、霉菌滋生,矿工穿上身后易引发皮肤疾病。
后来,铁皮柜也退出了历史舞台,取而代之的是吊篮。换成吊篮后,其垂直悬挂设计,占用了澡堂上部空间,地下空间就大了,显得澡堂好看些。“矿上一直在给矿工做好事,我记得光吊篮就更换过 3 次。”翟补栓说。
“刚用上智能衣柜时,正好是冬天。每天下井能穿上温暖的衣服,职工谁不夸。有时候顶板淋水,就像在雨里干活一样。之前的衣服,冬天是冰的,夏天是臭的。”翟补栓在队长和党支部书记岗位上一共干了17个年头,他叹了口气,“对我们工人而言,衣服只要不湿、不烂就行,脏一些无所谓。”
“脏了就拿到洗衣中心去,从里到外,秋衣、工装都给你洗得干干净净。”孙传滨接过话茬。
“外套拿去洗衣中心洗,内衣是贴身穿的,还是让我老婆给洗呀。”说罢,翟补栓和大伙笑了起来。到综采二队的工作面,需要坐 50 分钟人车。接近地下 400 米的采煤工作面,光线越来越暗,温度越来越低,空气湿度也越来越大。采煤机割煤时,喷雾作业时刻不停,以降低煤尘浓度。综采二队的工人们要在这样低温高湿的环境中工作 8 个小 时。“我明显感觉到井下比地面冷,所以需要穿多点。感觉今天咱们走的步数得上万。”孙传滨说。
在井下等待班中餐时,翟补栓感慨道:“有人总认为老百姓接受不了新东西,那是因为你的东西既不省时,又不省力。真正的好东西大家肯定愿意接受,并且还会称赞。一线工人很朴实,唯一的愿望就是安安全全上班,平平安安回家,哪怕自己多辛苦点,只要能让老婆孩子过得舒服点就行。”说到情深处,翟补栓看了看孙传滨说,“感谢你为咱矿工兄弟们做的好事。”
从工作面出来,需要爬一个大坡。虽然有台阶,还有助力绳可以帮忙,仍要费不少体力。上了坡,孙传滨的秋衣早已被汗水湿透,冒着热气。额头因为擦汗的缘故,也沾上了煤灰。一股股冷风不时地钻进脖子里,他把围在脖子上的毛巾重新紧了紧:“咱们再走多久可以坐人车?”
翟补栓从井口出来,第一件事是前往职工浴室换下穿了一天的工服:“井下环境就是这样。哪怕你穿上崭新的衣服下去一圈,出来也会脏。”走进职工浴室,一排排智能衣柜迎接平安升井的矿工。密码解锁柜门后,把湿度超过90%的衣物放进去,新风系统自动启动烘干功能。衣柜里的3个传感器实时将温度、湿度、气味显示在电子屏上。4个小时后,衣柜内的湿度就会降到20%以下。
智能衣柜可实现消杀、除臭、通风,与吊篮相比,存储能力也扩展了6倍。
进入洗浴区,干净、明亮、整洁的洗浴环境映入眼帘。一排排整齐的淋浴喷头,出水顺畅且水温适宜。“嘿,你别说,矿上对咱矿工澡堂的事儿还真上心!隔三差五就组织培训,非得让弟兄们把急救箱放在哪儿、咋用弄明白喽。还有逃生路线图、消火栓、灭火器咋用,都掰开了揉碎了教。”翟补栓告诉笔者,“要我说啊,这些年矿上确实把咱工人当回事,愿意听咱的心声和意见。现在条件这么好,咱得好好干,你说是不是这个理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