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的矿井口,虹膜考勤仪的蓝光取代了传统灯卡;职工培训中心的教室里,泛黄的笔记本旁摆放着智能平板;玉门河畔的塔吊下,建设者仰头清点着即将交付的楼层……这些发生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的日常图景,虽无惊心动魄的转折,却拼出了一幅传统企业破冰前行的实景画。当行业寒冬遇上人心炽热,故事便有了温度。
“以前领个配件要过五关斩六将,现在手机点一点,库房直接配送。”在矿上干了二十年的老保管,对作风转变深有感触。从“层层审批”到“一键直达”的变革,彰显了企业刀刃向内的决心:合并重复检查事项,取消冗余盖章环节,机关干部定期下沉井下一线。当斜沟矿把生产调度会搬到采煤工作面,当工资单上新增“效率奖励”栏目,工人们发现:作风实不实,直接连着干劲儿足不足。
屯兰矿创新工作室里,刘红升正在给刚入职的电工认真地讲解电气原理图。曾经他也是跟在师傅身后什么都爱问的电工小白,如今已成了综采电气维修方面的“土专家”,他的转型之路,是企业人才战略的缩影。如今的西山矿区,培训中心开设了智能装备课程,实训基地能模拟井下作业场景,技能大赛设置了技术含量颇高的综采集控工比武。更让职工们心动的是“工匠积分”——技能等级与岗位晋升、薪酬调整直接挂钩。这些变化传递出明确信号:新时代的矿工,既要握得住钻机,也要玩得转代码。
在玉门河保障房工地,外墙保温材料正被仔细涂刷,这些即将交付的楼房,承载着矿工家庭的安居梦,意味着职代会上的承诺正化作日新月异的住宅小区。矿井的改变同样实在:更衣室添置了烘干设备,班中餐多了两荤一素的硬菜,健康档案从“千人一面”实现了个性化管理。这些投入或许不产生直接效益,却让矿区多了一份“此心安处是吾乡”的归属感。
西山煤电的实践揭示了一个朴素真理:市场的寒冰,终将被人的热情融化。当企业投入真金白银改造智能矿山时,工人们自发组织的技术攻关小组也在聚力破解生产难题;当机关干部轮岗下井当起“临时矿工”,基层职工则琢磨出简化流程提高效率的“土办法”。这种互动如同井下的钢铁支架——企业为职工撑起成长空间,职工为企业筑牢发展根基。
从百米井下智能矿灯的光晕到夜色中每一扇窗透出的微光,一个个温暖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企业的转型突围,既需要科技硬实力的突破,更离不开人心软实力的积淀。当每位职工都能在企业蓝图中找到自己的坐标,当每项政策都带着温度穿透“最后一公里”,再厚的行业坚冰也挡不住破晓的春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