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机电厂针对生产现场安全痛点,为吊运作业岗位配备专用移动登高梯。在离地2米以下的作业区域,搭建安全“生命通道”,填补了低空作业安全防护的技术空白。该设备投用后,职工装卸吊钩等操作更便捷安全,有效杜绝了违章攀爬和惰性思维导致的“三违”行为。
在产品修造过程中,整机支架吊装、零部件转运及顶梁装配等作业具有频次高、点位多的特点,尤其是运输车货箱平台与支架顶梁等离地1—2米的区域,职工每天需多次进行吊钩装卸操作。此前,因缺乏专用设备,职工常借助临时支架或攀爬设备边缘,存在滑跌风险。机电厂安全管理部部长田纲指出:“这类离地2米以下的‘灰色区域’,虽不符合高空作业标准,但实际风险突出,是安全管理的薄弱环节。”
针对这一特殊场景,机电厂深入调研发现,部分吊装作业人员在2米以下区域每天需频繁作业数十次,临时支撑结构稳定性不足导致的滑坠风险显著。为此,该厂为不同作业场景配备多台移动登高梯,采用防滑阶梯设计和自锁式万向轮装置,实现快速移动与稳定支撑。实际作业模拟显示,新设备使单次吊钩装卸时间缩短40%。
“这登高梯彻底解决了‘够不着又怕摔’的难题。”有着33年吊运经验的老师傅贺宝岭说,“防滑台阶加护栏,再也不用冒险找垫脚物了。”安全管理部副部长王强介绍,该装置严格限定于2米以下使用,且作业时禁止攀爬,与高空作业形成明确区分。
这项创新不仅完善了机电厂安全防护体系,更建立了低空作业安全标准。通过将传统“非危险区域”纳入规范化管理,该厂构建起地面、低空、高空全维度防护网络。数据显示,自登高梯投用以来,吊转运环节风险显著降低,设备装卸效率提升30%,为矿井机电设备安全高效供应提供了坚实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