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铭矿:馈电传感器革新 助力矿井安全提效

日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铭矿以馈电传感器技术革新为突破口,通过自主改造,成功破解了井下馈电传感器老化、监测失准等难题。该矿将成本、科技、市场“三个竞争力”理念深度融入安全生产,为企业高质量发展增添安全动能。

西铭矿井下沿用多年的胶封式馈电传感器,极易受外界磁场干扰而“失灵”,出现地址码错乱、恢复出厂设置等异常,导致监测系统频繁发出“断线”警报。根据国家强制性标准,传感器故障必须触发断电保护,“最严重时,一次误报能让工作面停摆数小时,相当于影响一个早班。新建1号库煤仓传感器若是‘罢工’,全矿都会陷入停产,单次损失超百万元。”该矿调度指挥中心董利升说。这些传感器一年出现3~4次故障,不仅造成数百万元损失,还面临停产追责风险。

引进新远程馈电断电传感器后,因井下变电所高开设备信号接口不适配,新设备只能闲置。按厂家方案,购置兼容装置或更换设备需投入18万元以上,对于企业而言,不具备现实可行性。

微信图片_20250822152127_18_403_副本.jpg

西铭矿运输三队队长李文亮锁定核心问题:打破新旧设备信号壁垒。计算机专业出身的他牵头拆解新旧传感器,研究电路原理,攻坚“剔除旧设备冗余功能、实现信号互通”方案。历时半年,通过信号兼容技术,让旧传感器“身子”配上新设备“大脑”,零成本攻克技术难关。 改造后的11台传感器覆盖综采、煤库等关键区域,实现“零”故障。“现在灵敏度稳定,异常情况秒报警,故障秒定位。”李文亮介绍。这些传感器通过电磁感应捕捉电流变化,实时传输数据至地面,筑牢安全防线。

微信图片_20250822152128_17_403_副本.jpg

 效益账清晰可见:省下18万元兼容设备费用,每年避免数百万产量损失及停产追责风险;标准化接口打通信息壁垒,为未来5年线路稳定奠定基础。“让数据多跑路,职工少跑腿”成为现实。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