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电机车的操作方向相反,导致开车时得先‘愣神’分辨操作方向,现在所有机车手感统一,开着踏实多了!”山西焦煤西山煤电西铭矿运输一队电机车司机李强的感慨,源于矿上对电机车的精准改造。作为煤矿井下人员运送与物料运输的“主动脉”,架线牵引电机车的平稳运行关乎安全生产,此前,该矿完成19台电机车装备升级(较原有14台新增5台),却发现部分新增车辆操作手轮的驱动、制动方向与原有机车反向。这一问题可能导致职工因“肌肉记忆”引发误操作,给运输安全带来隐患。为此,该矿通过技术改造与安全升级,为大巷运输筑牢防线。
3天靶向改造:破解“反向操作”风险
“改不了操作习惯,就改设备!”针对电机车操作方向差异,运输一队技术骨干牵头,前期与设备厂家反复沟通技术参数,敲定了以“机械+电路”的双重改造方案:一方面拆解电机车操作机构,反向调换内部控制凸轮,确保手轮转向与原有机车一致;另一方面优化电路系统,调整驱动、制动控制线路逻辑,实现新旧设备操作“无缝衔接”。
改造过程中,技术人员发现1台电机车存在启动加速过快的问题。通过与厂家进一步沟通确认标准数据,并针对性调试,成功消除了这一安全隐患。仅3天便完成5台问题机车的改造,改造后,所有电机车操作方式统一,职工无需刻意区分车辆类型,从源头杜绝了习惯性误操作带来的风险。
加装“后视保障”:补齐50米列车视野盲区
“人车列车长约50米(大概10节车厢),电机车全封闭车门,司机很难看到后方,存在运输风险。”运输一队队长吕美君介绍,为解决司机视野受限问题,该矿为所有电机车加装高清后视镜,精准破解三大痛点:实时监控列车运行状态,避免后方车厢脱轨、卡滞(职工可通过头灯闪烁,借助后视镜向司机传递警示信号);实时检查尾部警示红灯,防止因灯光故障引发追尾;辅助观察车辆链接情况,避免“丢车”事件。
“现在每次出车前,调后视镜和检查刹车一样重要。”司机们逐渐养成新习惯。队组还在班前会上强化培训,要求职工操作机车前第一时间调整后视镜角度,确保视野覆盖整列车;行驶中每过一个道岔,都要通过后视镜确认后方车辆状态,让这面“小镜子”成为运输安全的“大屏障”。
从靶向改造操作机构到加装安全后视镜,西铭矿以“小切口”消“大隐患”,既消除“肌肉记忆”带来的操作风险,又补齐了视野盲区的安全短板。这些措施的落地,不仅提升了大巷运输的本质安全,更让职工感受到“把安全藏在细节里”的温度,为矿井高质量发展夯实运输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