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出”监控系统隐患!镇城底矿这项技术优化让煤矿安全更有底气

“以前系统故障频发,每月得跑23趟现场排查,应急响应要等45分钟;现在每月故障顶多4次,8分钟就能搞定!”谈及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变化,镇城底矿创新工作室主任马黎明指着优化后的系统后台,难掩欣慰。

这份让一线安全管理人员如释重负的改变,源于镇城底矿“煤矿安全监控系统稳定性优化”项目的落地。近日,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提质增效”青年创新大赛总决赛上,该项目凭借精准解决行业痛点的出色表现,荣获三等奖。

传统监控系统藏隐患,行业难题待突破

微信图片_20251027155423_副本_副本.jpg

走进镇城底矿的井下巷道,一条条线缆连接着分布在各处的传感器。这些看似不起眼的设备,是预防瓦斯事故的“眼睛”——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会实时采集瓦斯、一氧化碳等关键数据,并上传至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直接关系着井下作业安全。

然而,这套“安全防线”曾长期受故障问题困扰。“2公里的顺槽要装15到20个传感器,线缆拉得长,远端设备常因电压不足而频繁重启,数据一断我们就得下井挨个查,既耽误时间又存在安全风险。”创新工作室成员刘立回忆。

团队深入分析后,揪出了四大核心问题:一是国家规定本质安全型电源最大输出功率25W,现有18V、1.2A的电源功率仅21.6W,无法满足长距离带载需求;二是普遍使用的0.52平方毫米电缆电阻过大,导致远端传感器电压仅剩6.5V,根本“撑不起”设备运行;三是传感器数量多,相互影响易断联;四是井下环境特殊,线缆长度无法随意调整。

“监控系统不稳定,就像给安全留了‘漏洞’。”马黎明坦言,如何让这套系统从“频繁出问题”变成“稳稳守安全”,成为镇城底矿突破安全管理瓶颈的关键。

靶向破题,给监控系统“强筋健骨”

微信图片_20251027080118_副本.jpg

面对这块难啃的“硬骨头”,镇城底矿组建了以马黎明为核心的青年技术创新团队,成员既有经验丰富的技术骨干,也有新入职的大学生。他们跟着一线人员下井测数据、查设备,用“5个为什么”反复拆解问题,最终拿出了一套针对性的优化方案。

给传感器“瘦身整合”,是团队的第一个突破口。他们采用“多合一”参数传感器,以同时检测甲烷、一氧化碳、氧气、二氧化碳的四合一传感器为例,其工作电流仅71mA,远低于传统多个传感器组合的129mA,既减少了设备数量,又降低了能耗。同时,团队还为传感器加装了备用电池,搭配充放电管理电路和供电切换电路,优先用外部电源,断电时自动切换电池供电,解决了“断电断数据”的问题。

给电源和线缆“升级加码”,则解决了“带不动”的难题。团队通过反复测试传感器在9V~29V电压下的启动电流(58mA~150mA),计算出当电源输出电压20V、最大输出电流900mA时,带载能力最强;又将原本0.52平方毫米的电缆换成3.3平方毫米的铜线,让远端传感器电压从6.5V提升至17.9V,满足长距离供电需求。

“现在打开监控系统,数据实时更新、稳稳当当,就算遇到突发情况,备用电池也能守住数据传输的‘生命线’。”创新工作室成员王兵展示着优化后的系统,原本的技术门槛降低了,一线人员操作起来更安心。

故障降83%、响应快82%!技术优化交出亮眼答卷

微信图片_20251027155415_副本_副本.jpg

系统优化后,镇城底矿安全监控系统的变化显而易见,安全与效益实现“双提升”。

最直观的是故障大幅减少。“以前每月要处理23次系统故障,现在降到4次,故障率直接降了83%!”创新工作室副主任赵若鹏算起了“安全账”,应急响应时间也从45分钟缩短至8分钟,效率提升82%。就算出现问题,技术人员也能快速定位、及时解决,最大限度减少安全隐患。

成本也跟着“瘦身”。优化后的方案让单台分站带载能力从8台传感器提升至16台,满足了长距离带载需求,年维护成本降低20%;项目还申请了“一种带本安电池的甲烷传感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已获受理。据测算,方案推广后每年可带来超60万元的效益,既省了钱,又提了效。

捧着青年创新大赛三等奖的奖杯,他们并未止步。“现在全国很多煤矿都有类似的监控系统难题,我们的方案不仅能在兄弟矿井复制,还能适配不同地质条件的煤矿,甚至能延伸到非煤矿山。”马黎明表示,接下来团队将继续完善技术,让这套安全优化方案惠及更多地下作业场景,为行业安全贡献力量。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