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月底,山西焦煤西山煤电马兰矿调度会议室里,各专业组长齐聚一堂。安全副矿长苏国强主持会议,投影幕布上的考核数据,牵动着全矿四十多个队组的心。“这个月,有三个队组因一个专业不达标,金牌被一票否决。”话音刚落,台下几位队长不约而同地坐直了身子。
考核变了样

“以前的考核,大家轮流坐庄,效果不明显。”安全监察部安全质量监察办主任李保存坦言。今年4月份,矿上对实行多年的“金黄牌”制度进行了调整。
新规矩很明确:每月初预评,月底核定。队组要想拿到金牌,必须通过每旬一次的静态检查和不定时的动态巡查。最关键是实行“一票否决”——哪怕一个专业不达标,其他方面再好也与金牌无缘。
“我们不再限定金牌数量,但评定非常严格。”李保存说,“一个队组要想拿到金牌,必须在所有专业上都达标。”每个金牌背后是约2万元的集体奖励,当月直接兑现到队组;黄牌则意味着1.2万元到1.5万元的罚款,直接分摊到个人工资。
井下在变化

在掘进一队工作面,队长赵俊杰带着工友们给每样物品都安了“家”:防冲服架子、工器具架子、水杯架子一字排开,临时料场的物料码放得像受阅方阵。
“现在大家慢慢养成了习惯。”赵俊杰说,“衣服、水杯用完后都会自觉归位。”他给我们算了一笔账:拿到金牌,队里能得1.6万元奖励,工人人均多挣300元;得了黄牌,不仅要扣钱,还会影响整个队组的声誉。
为了持续提升,矿上每月要求各专业推出两项改进项目,挂在OA网上推进。还不定期选择干得好的队组开现场会,让其他队长参观学习,统一细节标准。
专业人管专业事

标准化工作被细分为四个专业:防尘、工程质量、机电设备完好、文明卫生。每个专业都有专家组,组长定标准,组员盯现场。
“这不是安全部门一家的事。”苏国强强调。矿上实行责任到人,每名管理干部负责一个工作面及沿途的标准建设。
这种专业协同与责任包干,使得每个作业地点至少有四个专业的眼光同时审视。干得好,奖励明确;干得不好,处罚也精准到位,有效避免了工作推诿和责任不清。
管理的温度

严格考核的同时,矿上的管理也透着人情味。
“奖励比罚款更管用。”苏国强介绍,他们推行以激励为主、处罚为辅的考核文化。对于工人的一般违规行为,首次发现以教育警告为主,不直接罚款。
安全小分队队长常芦锋深有体会。他和4名队员像“游击队员”一样,在领导交接班、单岗作业等薄弱时段,不定时、不定点地巡查。“成立前,每月能抓到7起左右严重违规,现在很难抓到了。”常芦锋感慨,虽然严格执法有时不被理解,但他们坚信这是对工友和其家庭负责。
看得见的成效

经过几个月的推行,“金黄牌”制度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
最直观的是现场环境改善:电缆吊挂平直,设备摆放整齐,照明充足明亮,作业场所实现了“清晰化、明亮化、线性化、规范化”。
更深层次的变化在于管理模式。通过月初定级、月中调整、月底验收的动态管理,以及将标准化与隐患排查、风险辨识相结合,马兰矿正系统性地筑牢安全防线。
“标准化搞好虽然不能直接多出煤,但它能保障安全,让工人舒心。”赵俊杰的体会,道出了很多队长的共识。
下午五点,掘进一队的工人们完成了交接班。工作面工具架上,凿岩机、风镐排列有序;材料区内,支护材料码放整齐;就连洒水胶管也盘绕得规整划一。这些看似平凡的细节,正是马兰矿标准化建设最真实的写照——安全,就藏在每一个规整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