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有蛋汤、小笼包,咱回家先吃口热乎饭,再洗澡……”5月12日凌晨4点,西曲矿综采队丙班的矿工升井,饥肠辘辘的人们快步走向那个近在咫尺的“家”—— 西曲矿女工家属协管安全井口服务站。在这个离升井口不足百米的服务站里,有嘘寒问暖的矿嫂和热气腾腾的饭菜等着他们,矿工们早已把这里当成了家,一个温暖、舒适、充满爱的家。
缝衣补靴、端茶送饭、安全宣教、文艺演出……56名矿嫂担任协管员,守着这个安在矿井口的“家”。她们视职工为亲人,暖心服务促安全,用亲情筑牢矿井安全生产的第二道防线。今年4月召开的全国先进女职工集体和个人表彰大会上,西山煤电西曲矿女工家属协管安全井口服务站被全国总工会授予“全国五一巾帼标兵岗”荣誉称号。
“20多年前,我就和几个矿嫂在家做好吃食,给自家爱人送去。那时还没有服务站,我们就站在井口等,夏天冰好的绿豆汤被太阳一晒就温吞了、冬天热乎乎的饭菜被北风一吹全凉了。现在,他们升了井吃口汤饭也香甜。”褚秋桃从给爱人送饭,到后来成为服务站一员,最能体会矿工的辛苦。如今,两个儿子也成了矿工,她笑着说孩子们有福气,井下工作条件改善了,井上的后勤服务也一天比一天周到:“2009年服务站一成立,我就报了名。这12年来,站里的服务越来越好,我也和换了个人似的:和请来的大厨学炒菜、做西点、拼果盘,营养师教我健康的饭菜搭配;在文艺老师那儿,我说学逗唱样样行。”
中午没有矿工升井,协管员程顺娴总爱利用这个空档,把上一班矿工们留下的工服、胶鞋一一检点,一旦发现衣服有破损、扣子不结实、胶鞋有小眼就立即缝补。“我爱人下井多年,我知道井下干活湿冷苦重,身体最怕受风受潮。咱别的忙帮不上,让他们穿暖的手艺还是有的。”日复一日地缝补,让程顺娴的双手布满老茧,她缝的衣服不仔细看看不出针脚,补胶鞋的手艺用工人的话说“比穿上新的都舒服”。
一针一线总关情,丝丝缕缕暖人心。协管员不仅每天操心矿工们吃饱穿暖,还不忘嘱咐他们遵守安全规程。协管员孙香桂和几位有文艺特长的姐妹组成了“安全宣教小分队”,利用工余时间精心排演职工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深入队组、班前演出。“矿工兄弟听我说,要把安全心中搁,不然事故伤咱家,泪哗哗……”一句句安全快板儿、一首首慰问歌曲、一支支平安舞蹈,使职工在寓教于乐中接受了安全教育。服务站的矿嫂每年为下井职工缝补工衣、手套万余件,修补胶鞋6000余双,开展文艺演出30余场。
百余平方米的服务站,承载的是满满的爱。里间是操作间,各类不锈钢餐饮器具一尘不染;外间是餐厅,桌椅整齐摆放,地板擦得锃亮;墙上的LED屏不间断播放安全知识;开水、茶水、绿豆汤24小时供应,一周一菜谱,每天不重样。“每次升井,只要看到亮着灯火的那扇窗,心里就特踏实。”家在外地,刚参加工作不久的曹青才对这座小站格外依赖,离家后的第一个生日,就是在服务站过的。协管员给他做了生日蛋糕、下了长寿面,“在家时,妈妈记得我的生日。在这里,有56位妈妈给我过生日。”不仅是曹青才,每个矿工的生日,每逢佳节,服务站都会早早准备,从饺子到元宵,从粽子到月饼,矿嫂们还把平日缝制的红腰带、红鞋垫也送给矿工兄弟,唠唠家常、诉诉亲情,小站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每月一天的“家属开放日”、每两月一期的“家庭故事会”、每季度一次的“爱心恳谈会”,服务站丰富多彩的活动如春风化雨般沁入心脾。西曲矿女工部部长马瑞芳坦言,矿上“三违”人员逐年减少,一份功劳要记给安在矿井口的这个“家”和那群可爱可敬的矿嫂。 本报记者 张秀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