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东曲矿掘进三队职工卫旭生“咱是工人,干好活是本分”

山西焦煤集团东曲矿掘进三队职工卫旭生坚守井下生产一线20年,年年出满勤,今年,他收获了山西焦煤集团“重大贡献优秀劳动者”奖杯。

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东曲矿掘进三队值班室,笔者见到了这位刚下夜班不久、一脸疲惫的“劳动明星”。他笑着说:“咱是工人,干好活是本分。”


“工作面没人手不行”

1972年出生的卫旭生,在2002年来到煤矿工作前,已经在外打了8年的工。

卫旭生出生在长治市沁县一个偏僻的农村。由于家庭人口多,父母身体不好,22岁的他外出打工,辗转来到太原,在一家面粉厂搬运面袋,一天不停地忙碌,工作时间长还挣不到多少钱。

一次,机器坏了,要靠双肩扛面袋装车,扛40袋白面挣5元,为了多挣钱,50斤一袋的面粉,别人一次扛5袋,卫旭生扛8袋。结算工资时,那一天他扛了640袋面,挣了80元,高兴得像过年。

卫旭生说:“年轻时四处打工、四处碰壁,早早就体会到了生活的不易。”

2002年,听说煤矿招收农民合同工,卫旭生动了心。村里一个养羊大哥跟人吹牛:“我这100只羊,少说也能卖1万元。”那时,1万元可是个大数目,卫旭生听了羡慕得不行,心想:到了煤矿咱也努力工作,早日挣到1万元。

带着这个想法,卫旭生来到东曲矿掘进三队当了农民合同工。那时,他是新工人,年轻又有力气,工作面拉大铁锹、抬溜槽、拖大链、打眼放炮,什么活他都抢着干。

为了早日挣到那心心念念的1万元,卫旭生不管多累,不论春夏秋冬,每月都是全队出勤最多的。有时,他连着上七八个夜班。大冬天上夜班,别人还在睡觉,他却已经离开温暖的被窝,顶着凛冽的北风,到千米井下上班。

卫旭生在井下生产一线工作了20年,有19个春节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唯一的一次在老家过年,也只在家待了3天。他还记得,2021年8月8日回老家看望老父亲,住一晚,次日来矿。往返上千里,只休息了一个班。

“咱是干活的,这几年很多老工人退休了,新工人又少,工作面没人手不行。”卫旭生说。


“干不好活对不住良心”

卫旭生踏实肯干,喜欢鼓捣电器,2004年,队里选他当了电钳工。

卫旭生上班跟着师傅学,回家抱着书本琢磨,很快成了班里、队里的技术骨干。2008年,他参加西山煤电技术比武,获得电钳工项目第五名,被授予“优秀选手”称号,由农民合同工转为长期合同工。

“老卫虽是电工,但在班里什么活都干。看皮带、清浮煤、抬设备,哪里有活哪里就有他。”班里的工友说。

每天下井后,卫旭生先是忙着给设备注油,接着开展日常维护、巡检。设备正常运转时,他看人手不够,就主动去看皮带。皮带停了,他又马不停蹄地清浮煤,然后搬运锚杆、背板、金属网等,一个班下来,人没闲过,汗也没停过。

时间长了,许多零活杂活就成了卫旭生的“本职工作”,其他人需要帮手时,自然而然会想到“老卫”。于是,工作面“老卫、老卫”的喊声,不绝于耳。

队长对大伙儿说:“你们都要向老卫学,为啥有活总找老卫干?他干了才放心。”

今年3月,金属网运到井下后,因为运输过程中挤压变形而无法使用的金属网堆了一大卷,准备当废品回收。卫旭生看了觉得可惜,工作间隙,他一个人蹲在一边鼓捣,一连几天,整理修复金属网200多平方米,当时就用上了。

有工友提起这件事,卫旭生有些腼腆地说:“咱是干活的,干不好活对不住良心。”


“苦点累点不算啥”

“别看老卫一大把年纪,干起活来不比年轻人差。”“我们老卫呀,是个‘硬骨头’。”工友们说起老卫个个一脸敬佩。

比如2021年10月15日二班,卫旭生在搬运设备时,被撬棍磕了一下胸口,当时感觉很疼,他怕影响大家干活,硬是咬牙忍住了。

下班后,卫旭生一个人到职工医院拍了胸片,医生表示未见异常。第二天,他照常上班,照常干活,但总觉得胸口疼,晚上也睡不好觉。妻子让他到医院再查查。

11月2日,卫旭生在妻子的陪同下,到医院做了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诊断报告书显示:左侧第5至第9肋骨骨折。医生说:“煤矿工人骨头太硬了,5根肋骨断了还上班。”医生给他开了药,建议他在家静养。

一起工作的工友了解到卫旭生因搬运设备受伤的事,说他干活不要命。卫旭生笑了笑说:“咱是干活的,吃点儿苦受点儿累不算啥。”

工作中的卫旭生勇于担当、爱岗敬业,多亏了家里有一位知冷知热的贤内助,妻子田青平全力支持他的工作,默默承担起照顾老人和孩子的重任,从不让他为家里的事操心。今年3月,卫旭生、田青平一家被评为东曲矿“安全五好家庭”。(常培亮 孙青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