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炭报】打破“事故难免论”的成见

自今年春节档上映以来,《哪吒之魔童闹海》凭借现象级的票房表现,迅速成为中国电影市场的焦点,打破多项票房纪录。哪吒系列电影中,金句频现。其中,“我命由我不由天”“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等金句多次冲上热搜,引发观众共鸣。 

在煤炭行业,传统的“事故难免论”,就是成见。 

长期以来,“事故难免论”如同一块遮羞布,掩盖了管理漏洞与责任缺失。有人动辄以职工素质低、环境复杂为借口,将事故归咎于天意、不可抗力,甚至搬出墨菲定律自我安慰。然而,这种思维恰恰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心理学中的自证预言效应早已揭示:若认定事故无法避免,便会在潜意识中放任隐患滋生,最终酿成悲剧。若继续强调事故不可避免,实则是为失职寻找托词。与其每次都在事故发生后懊悔,不如沉下心来转变理念,苦练内功,为职工撑起一片安全的蓝天。

笔者认为,破除“事故难免论”的成见,需要从三个维度发力。 

信念塑造是根基。安全管理的起点,是全员对“可防可控”的坚定信念。必须整合一切条件、尽最大努力、以极大的责任感来做好安全生产工作。企业倘若仅将“可防可控”挂在嘴边,却未将其内化为行动准则,口号便成了空谈。真正的信念,要根植于广大干部职工的头脑中,体现在日常的隐患排查中,体现在职工主动戴好一顶安全帽、系好一根帽带、拧紧一颗螺丝钉的细节里。 

文化浸润是关键。常言道,人管人气死人,制度管人累死人,文化管人管住魂。传统的“人盯人”管理方式往往让管理者疲于奔命,而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制度管人易流于形式,而文化管人更能深入人心。安全文化管理就是让职工在思想上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转变,让管理者在认知上从“应付检查”向“敬畏风险”转变,这样安全才能真正入脑入心。正如《道德经》所言,“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文化的价值在于将预防意识转化为集体本能,让隐患消弭于萌芽。 

行动升级是保障。海恩法则揭示,每起重大事故背后,必有上千个隐患信号。这意味着,安全不能靠亡羊补牢,必须见微知著。现实中,不少企业仍存在“检查说没事就没事”的侥幸心理,陷入“差不多就行”的管理泥潭。转变之道,在于将“可防可控”理念嵌入安全生产全流程。从风险预判到精准防控,从标准化建设到现场监督,每个环节都要以“归零”心态对待。唯有如此,方能破解安全生产困局。 

安全从来不是选择题,而是摆在每个人面前的必答题。从“事故难免论”到“可防可控”理念,不仅是认知的跃升,更是责任意识的觉醒。最大的安全红利,永远属于行动者。当企业摒弃“认命”思维,以“拼命”姿态筑牢安全防线,“零事故”目标便不再遥不可及。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