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地矿:“三管齐下”抓实近距离煤层顶板管理

今年以来,山西焦煤西山煤电官地矿针对近距离煤层作业区域顶板压力大、地应力复杂、动压影响显著等难点,锚定技术、监测、人员三大关键环节协同发力,构建全链条顶板管理体系,有效化解风险,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技术优化“量身定制” 筑牢支护防线

微信图片_20250905101834_副本.jpg

“近距离煤层工作面的核心难题在于动压影响下的支护适配性,必须根据不同地质条件‘一巷一策、一段一策’调整方案。”官地矿生产技术部负责人指出关键所在。该矿将“支护质量全面达标”作为核心目标,建立从方案设计到现场落地的全流程管控机制。

23602综采工作面受动压影响大,原规程规定的正巷25米、副巷30米超前支护范围已无法抵御顶板压力。该矿经勘查评估,将两巷超前支护统一延长至50米,增强顶板抗冲击能力。

在23603掘进工作面,该矿创新实施“分级补强”支护策略:顶板淋水段加套工字钢棚,杜绝淋水与动压叠加导致的垮塌风险;全锚支护段采用“先打信号柱临时加固、再逐步加套工字钢棚”的分步施工法,安排专人实时检测锚杆锚索的安装角度、预紧力等关键指标,并将7股钢绞线锚索升级为19股,提升支护稳定性。

动态监测“实时把脉” 激活预警效能

微信图片_20250905101808_副本.jpg

“顶板与围岩的细微变化都可能暗藏风险,动态监测必须做到‘眼尖、手快、分析准’。”官地矿安全生产指挥中心相关人员强调。为实现风险早发现、早处置,该矿在中六区右翼轨道巷700~980米关键区段,搭建“定点+定时+专人”围岩观测体系,让顶板动态“看得见、管得住”。

该矿每30米布设一组标准化围岩观测站,明确专人每日现场记录数据并同步上报至技术部门。技术人员依托分析平台,对观测数据进行趋势对比与深度研判,不仅为工作面推进中的支护方案调整提供科学依据,还针对数据异常波动情况深挖围岩变化根源,及时启动预警响应,将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人员管控“层层压实” 夯实责任根基

微信图片_20250905101822_副本.jpg

“技术再好,终要靠人落实。”官地矿负责人表示。该矿着力构建全流程人员管控体系,以责任落实、能力提升、班组优化为抓手,激活“人”的动能。

责任落实方面,严格干部跟班带班制度,明确关键环节岗位职责。综采二队在36405工作面遇断层、陷落柱时,该矿采煤管理部管理人员轮流驻场盯守,严把每一道作业流程关。

能力提升方面,开展近距离煤层顶板管理专项培训。班前会上,综采一队负责人结合某矿顶板坍塌案例详解支护要点,通过“事故案例视频+现场实操讲解”强化效果,让安全理念入脑入心。

此外,该矿根据各工作面作业强度与技术要求,优化班组人员配置,确保每个班组都配备经验丰富的骨干,提升应对复杂情况的实战能力。

官地矿通过技术、监测、人员“三管齐下”,攻克近距离煤层支护难题,形成“风险精准研判、数据有效应用、质量全程管控、规程严格执行”的顶板管理闭环,为企业高质量发展筑牢安全基石。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