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三聚盛煤业的副井提升机系统旁,以往每日例行的闸瓦间隙保护传感器测试总是让机运队职工们头疼不已。16个传感器,每个需要人工用扳手反复调整、复位,耗时长达一个半小时,不仅影响运输效率,更牵动着每一位操作人员的心。
“能不能让测试更简单、更快捷?”这个问题,成了机运队队长李席岳和团队成员肖欢、王骏心头沉甸甸的担子。
“一小时二十分钟”的痛点
闸瓦间隙保护是提升机安全运行的关键环节,其传感器的灵敏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然而,传统的测试方式却极为繁琐:需一人手动松紧传感器模拟间隙变化,另一人在操作台紧盯数据,两人反复配合调整、复位。完成全部16个传感器的测试,往往需要耗时一小时二十分钟以上。
“那段时间,提升机几乎处于半停滞状态,不仅影响物料运输,更直接拖慢了井下各项工程的进度。”李席岳坦言,“我们一直在想,必须改变这种‘费时费力’的现状。”

(图片由团队成员提供)
灵感闪现:“合页原理”破困局
面对难题,这支以青年为骨干的创新团队没有退缩,他们开始了攻关。经过多次现场勘察、方案研讨,一个灵感闪现——何不利用合页(铰链)原理,设计一套专门的测试装置?
“我们希望通过一个简单的可控转动机械结构,实现对传感器位置的精准、快速切换,避免反复手动操作。”团队成员肖欢解释道。他们的目标很明确:新装置必须操作便捷,同时绝不能影响闸瓦间隙保护原有的精度和可靠性。
攻坚克难:简单结构见真章
方案确定后,团队迅速投入设计制作。装置结构并不复杂,却凝聚了团队的巧思:利用合页的可控转动,实现传感器从工作位到测试位的快速切换,大幅提升测试效率。同时,装置安装便捷,不影响传感器原有结构和功能,确保了保护精度不受影响。
“原理听起来简单,但如何确保在频繁测试下依然稳定可靠,我们做了大量试验。”团队成员王骏补充道。最终,他们成功研制出“提升机闸瓦间隙传感器测试装置”,将单个传感器的测试恢复时间从5~10分钟大幅缩短,整体测试效率提升数倍。

(图片由团队成员提供)
效益显著:“提质增效”的生动实践
该装置的投入使用,立即显现出巨大效益。一是安全更有保障,测试便捷使得保护试验可以更频繁、更规范地进行,确保了传感器的灵敏可靠;二是效率大幅提升,节约出的时间直接转化为提升机的有效运行时间,加快了物料运输节奏,为井下工程提供了有力支持;三是人力得到解放,让职工从繁琐的重复劳动中解脱,可专注其他重要维护工作。
“以前测试一次,身心俱疲。现在轻松多了,而且心里更踏实。”现场操作人员对此赞不绝口。
于是,这套装置便出现在了“提质增效”青年创新大赛的平台上。
青年担当:创新浪潮中的先锋力量
这支青年队伍用他们的智慧和汗水,诠释了“青年创新”的深刻内涵。其中,负责人李席岳虽已年过不惑,却始终保持着一颗追求卓越的匠心;肖欢、王骏作为年轻骨干,敢想敢干,勇于实践,展现了新时代煤矿青年的风采。
他们的成果不仅解决了生产一线的实际难题,更在公司内形成了良好的示范效应,激发了更多青年职工投身技术创新、岗位建功的热情。
他们的成果,在9月30日,西山煤电举办的“提质增效”青年创新大赛决赛中,获得了亚军的好成绩。
在这次“提质增效”青年创新大赛中,涌现出一个个像“闸瓦间隙保护传感器测试装置”这样的“小杠杆”,正是它们撬动企业效率提升、安全保障的“大效益”。李席岳团队的故事证明,创新并非遥不可及,它就源于对工作的热爱、对问题的洞察和对效率的追求。在矿山高质量发展的征程中,这些青年创新者,正用智慧和实干,书写着属于他们的精彩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