屯兰矿:“最强大脑”精准指挥 “一通三防”智控升级

在煤炭行业迈向高质量发展的今天,安全生产是永恒的生命线。走进屯兰矿“一通三防”智能管控中心,电子屏幕上井下瓦斯浓度、风流数据、设备状态等信息实时跳动、一目了然。这个于2023年投用、2024年完成软硬件升级的“最强大脑”,正通过与西山煤电集团公司联网,构建一张数智高效的安全防护网络,让井下现场变得全面透明、直观可控。

智能中枢,从“被动发现”到“主动预警”

“过去,我们依赖瓦检员逐点巡查,发现问题再层层上报,处置流程长、效率低。”通风区党总支书记杜杰介绍。智能管控中心的建成,彻底改变了这一传统模式。它集成了瓦斯、防尘、防灭火等六大系统,实现了对井下全局的实时感知和智能联动。

图片1_副本.jpg 

谈及变化,智能管控中心组长杨军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今年3月份,18302采煤工作面的采机滚筒喷雾突然失效,煤尘降不下来。这在以前,可能得等现场人员发现再汇报,处置会有延迟。但现在,我们在调度大屏上第一时间就发现数据异常,立即按下作业‘暂停键’,通知瓦斯员现场处理。”后经检查,是水质差堵塞了喷头。“从发现到疏通,流程简洁、响应迅速,避免了隐患扩大。这就是从‘现场发现’到‘调度管控’的质的飞跃。”

精准施策,化解瓦斯波动于未然

智能管控的价值,更体现在对复杂风险的深度分析和系统解决上。通风区副区长徐伟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2024年下半年,12508工作面瓦斯出现波动,尤其在采煤机中部割煤时,浓度异常上涨。”

图片2_副本.jpg 

险情就是命令。智能管控中心迅速成为应急指挥的“中枢”。“我们一边联系现场干部排查原因,一边向矿调度室汇报,并与地面领导沟通。”徐伟回忆,“通过多维度数据比对,我们精准判断是工作面遇到了地质构造,导致瓦斯异常涌出。”

病因一经查明,一套综合“治疗方案”立即出炉:调整风量、提升抽采能力、疏通钻孔……多管齐下,瓦斯浓度被迅速稳定控制在0.3%左右。“没等造成更大危害,我们就把它精准‘按住’了。”徐伟说,这个过程完美诠释了“数据监测、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超前管控”的闭环管理效能。

机制创新,激活全员保安“一池春水”

再先进的系统也需要人来执行。为激发全员隐患排查的主动性,屯兰矿通风区创新建立了“321”隐患闭环管理机制,并配套了详尽的奖惩方案。

 图片3_副本.jpg

“这套机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解决过去‘看见了隐患当没看见’的痛点。”杜杰书记解释。他们明确了A(重大)、B(较大)、C(一般)三级隐患分类及奖励标准,实行“首发奖励”和“处置加倍”,让发现并处理隐患的职工名利双收。

这一举措充分调动了瓦检员的主观能动性。据统计,自新机制运行以来,隐患上报的质量、数量和及时性大幅提升,约90%的隐患被及时消灭在萌芽状态。随着矿井开采年限延长、管控区域扩大,安全管理已从过去的“现场查看多、处置少”,转变为现在的“核查落实多、闭环管理强”。

科技赋能,小创新筑牢大安全

在科技创新上,屯兰矿同样成果丰硕。他们自主研发的“煤矿安全监控数据预警分析平台”,能从海量数据中捕捉瓦斯、一氧化碳等传感器的异常趋势,实现精准定位与突出警示。而“煤矿安全智能广播预警系统”则能融合多系统数据,实现预警信息的自动播报。

 图片4_副本.jpg

此外,诸如创新应用密闭“电子围栏”节约设备费66万元,自主研发风筒快补器降低人工成本70%,以及新式可视化防尘罩在降尘的同时消除视线盲区等“微创新”,也在点滴之中筑牢安全生产根基。

通过打造智能管控“中枢”,配套创新管理“引擎”,并激发全员保安“细胞”活力,屯兰矿“一通三防”工作实现从“人防”到“技防”、从“单点”到“系统”、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由此,一个以智能为核心的安全防护体系已常态化运行。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