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杜儿坪矿八百米井下,一套已稳定运行一年的智能掘进系统仍在不知疲倦地工作。机械臂精准锚固,皮带机匀速运转,工人们在安全平台上监控着数据——这个曾经需要高强度工作的综掘工作面,如今已实现了高效化的常态生产。
“设备已经成了我们的‘老伙计’。”一名跟班队长笑着说,“从去年验收通过到现在,它最大的功劳不仅是跑得多,更是‘稳得住’。”
这正是杜儿坪矿科技竞争力的真实写照——不追求轰动一时的技术突破,而要让每一项创新在井下扎下根、长出芽。
2024年9月通过国家验收的“综合掘进机器人示范工程”,在杜儿坪矿并没有停留在“示范”阶段。经过一年的持续优化和磨合,这套系统已完全融入日常生产体系。
“新设备最怕‘三月热’——头三个月新鲜,过后就问题频发。”该矿机电科负责人坦言,“但我们这套系统扛住了考验。”智能掘进系统在煤矿行业数据统计中,平均月故障率约为8%-12%,单次故障平均维修时长需4-6小时,而因设备故障导致的每年停工损失可达数百万元。而杜儿坪矿的这套系统,2025年以来累计安全掘进超1300米,成巷质量持续提升,月均故障率仅为5%-7%,单次故障维修时长控制在2-3小时内,故障率低于行业平均水平。其稳定表现,让它从“明星项目”变成了采掘一线的“主力队员”。
同样从“试点”到“推广”的,还有定向长钻孔“钻、冲、护”一体化瓦斯抽采技术。
2025年,该技术在76902工作面成功应用。“应用定向长钻孔‘钻、冲、护’一体化瓦斯抽采技术后,可以替代一条治理巷的施工,而且2025年以来未发生1次瓦斯浓度超限。这笔账怎么算都划算。”该矿抽采区负责人介绍,“今年还要在2号、6号煤工作面推广,预计全年可节约成本超千万元。”
技术的成熟应用,让杜儿坪矿在瓦斯治理上底气更足——治理效率与安全系数双提升的同时,工程成本显著下降,实现了安全与效益的双赢,技术推广从“点上突破”扩展到“面上开花”。
2025年4月,杜儿坪矿正式启动“硬岩巷道掘支技术研究”项目。这不是另起炉灶,而是智能化建设的自然延伸。
“综合掘进机器人在中等硬度岩层中表现出色,但面对极硬岩时,我们还需要更专业的解决方案。”项目负责人表示,“新项目就是要攻克‘破岩难、转场难、成型难、智控难’四道关卡。”
在杜儿坪矿,技术创新已形成良性循环:一个项目的成功,为下一个项目积累经验;一套系统的稳定运行,为新技术研发提供数据支撑。
如今,杜儿坪矿的科技竞争力,不再体现在单个设备的先进上,而是体现在整个技术体系的生命力上。
“我们有意识地让技术团队全程参与——从设备安装调试到日常维护,从问题排查到工艺优化。”该矿总工程师说,“这样才能培养出既懂理论又懂实操的人才。”
2025年,该矿又有4篇职工技术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多项小改小革在井下应用见效。“论文写在井下,成果用在现场”已成为技术工作的常态。
杜儿坪矿从2024年的突破,流向2025年的深化;从单点技术的成功,扩展为体系能力的提升。
这里没有颠覆性的技术革命,只有持续的技术进化;没有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只有不断迭代的实用创新。正如一位老矿工所说:“好技术不是用来参观的,是用来天天用的。”杜儿坪矿的科技竞争力,正是在这日复一日地使用中悄然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