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这个二维码,队组所有设备信息全出来,点击想要看的设备,这台设备的‘全生命周期档案’一目了然!”操作台前,山西焦煤西山煤电东曲矿青年技术员王耀辉举着矿用手机对准设备二维码,屏幕瞬间弹出详尽的参数档案和维修记录。这套让老师傅们竖起大拇指的《机电设备全周期数字管理系统》,竟出自一支平均年龄29岁的青年团队。
老矿的“成长烦恼”

有着34年开采历史的东曲矿,在智能化转型中遇上了“老问题”:上万台机电设备散落在井巷深处,管理仍停留在纸笔时代——“查台设备要翻半天台账”“巡检标准不统一,抢修时互相推诿”“仓库账目和实际对不上”……这些沉疴,成了矿井发展的“绊脚石”。
“连完整的设备清单都没有,像在迷雾里找路。”项目牵头人孙翔宇还记得,团队初入井下时的震撼。这群年轻人分成三组,抱着老旧台账深入百米井下。在潮湿的巷道里,他们借着矿灯逐台核对设备;在深夜的办公室里,泡面盒摞成了小山。三周时间,数百公里足迹,数千台设备信息被精准录入——东曲矿终于建起了首个完整的数字设备库。
年轻人的“破局之道”

真正的挑战在编程阶段。团队里既有业务骨干,也有职场新人,唯独缺少专业程序员。“既然没有路,我们就自己踏一条出来!”技术骨干刘祥带着大家白天蹲守车间梳理流程,夜晚挑灯编写代码。为攻克数据跨网传输难题,他们在机房打了整整一周地铺;测试时某个模块总报错,几个年轻人围着电脑逐行排查,直到晨曦透过窗帘才找到症结。
两个多月的攻坚,让团队悄然蜕变:刚毕业的大学生写出了上万行稳定代码,老师傅们学会用数据模型分析故障。当系统首次成功生成设备二维码时,不知谁喊了声“成了”,整个实验室爆发出欢呼。
二维码里的“新变化”

如今,这套系统正改变着老矿的管理模式。扫码头取代厚重台账,可视化流程让责任清晰可溯。最新数据显示:设备周转率提升23%,故障率下降35%,维修效率翻番。在2025年“提质增效”青年创新大赛上,项目斩获三等奖,这是对团队最好的肯定。
“是师傅手把手教我们把理论知识变成解决方案。”王耀辉抚摸着设备上的金属二维码感慨道。在“导师带徒”机制滋养下,这些年轻人正准备给全矿设备换上抗腐蚀的金属码牌,构建更完善的管理体系。
巷道深处,灯光映照着二维码的金属光泽,仿佛为老矿换上了年轻的心脏。这群青年用代码作笔,正在岁月斑驳的煤矿里,书写着智能化的新故事。